在門診中常會聽到憂心忡忡的家長問著「醫師,我的孩子一刻也靜不下來,我真擔心他是個過動兒?」小孩子動個不停,是過渡時期的好動表現?還是過動兒?這往往讓我們回想起一則幼兒食品的廣告,在片中的小主角充滿好奇,以行“動”來探索周遭環境,直到陪伴他的年輕父親已筋疲力竭的攤在地板上,小寶貝仍精力十足的動來動去。這正是告訴我們,在孩子正常發展過程中,的確有一段探索時期的生理性好動,因此,醫師在診斷小孩是否為過動兒的時候,往往會採取比較嚴謹的態度。 一般而言,過動的小孩常和衝動、注意力不足、缺乏挫折閥值等問題同時出現,明顯的,過動的孩子無法在一合理時段集中注意力(如上課中),保持專心來完成指定的工作,他們經常處在一種坐力難安、心神不定的狀態中。而大多數這類小孩比較會有性急衝動、缺乏耐心的傾向,他們是不會三思而後行,往往是不顧一切的往前衝。 此外,這類小孩較沒有組織性,是一個日常行為的拙劣設計者,而他們的衝動性也常造成嚴重的行為問題;他們常出現打斷他人談話的行為,或因為單純的想到什麼做什麼,或是出現粗魯的暴力行為而傷害其他小朋友等。 因此,過動兒在診斷上必須將衝動、過動與注意力不足列入考慮,依據以上的考量,在診斷時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如果孩子經常出現下列症狀中的六項或六項以上,他則有可能有過動或衝動的問題。 1.過動: (1)手腳不停的動,無法靜在座位上 (2)在教室中或餐廳中,常離開座位 (3)在不適當的情況下,跑來跑去動個不停 (4)很難安靜的玩、安靜的看電視 (5)多話 (6)就像裝上驅動馬達般似的動個不停 2.衝動: (1)在問話尚未結束前,就搶著答話 (2)無法在輪流時耐心等待 (3)常插嘴或打斷他人的談話 二、如果孩子常出現下列症狀至少六項或六項以上,他可能有注意力不足的情形。 (1)對細節不注意,犯不經心的錯誤 (2)做活動或作業時,無法保持專注 (3)無法遵從指示,無法完成任務 (4)活動時的組織能力有困難 (5)逃避須要持續用心的學校功課 (6)常弄丟作業或隨身攜帶的物品 (7)常分心 (8)常健忘 (9)對他說話時,似乎沒在聽 三、如果孩子至少有六項過動或衝動的症狀,以及至少六項注意力不足的症狀,且下述第一至第五的答案都是“是”,則孩子可能是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1)以上這些症狀都是孩子經常出現的 (2)這些問題在七歲以前就已經出現了 (3)症狀至少出現六個月了 (4)在家裡及學校都製造問題 (5)這些症狀造成了他重大的麻煩
從上述來看,我們瞭解這群注意力不足的過動兒,須在症狀上有明確且持續六個月以上時才成立,但對於那些只是偶爾坐立不安,或三歲以下的幼兒生理性好動等,須小心的區分。 注意力不足過動兒以現代醫學觀點來看,認為是一種腦神經精神障礙,其發生率以男孩較多,為女孩的四至九倍。研究人員更發現,這類症狀的產生似乎與腦部的神經網絡結構是否異常以及神經細胞間的神經傳導物質是否失調有密切的關聯。在發生症狀的孩童中,大腦細胞間的訊息傳導因神經傳導流體物質的失調,而導致細胞與細胞間的訊息傳遞功能受損,無法發揮正常的網絡協調,致使問題發生。因此,父母們在面對這樣的小孩時,應將苛責暫且放下,與醫師合作,排除其他病理(如因聽力、神經代謝疾病…等)的可能性,並給予正確的輔導支持與治療. 在治療方面,父母應減少對小孩的責罰,在行為上給予導引,因為過動兒缺乏內在的組織能力,不瞭解行為的適當性,因此提供孩子明確的指導方針,在他們將陷入不適當行為的邊緣前給予提醒,且切記,須反覆提醒態度前後如一,可漸漸協助患孩建立常規,並在條件允許下每天安排孩子一些跑、跳、爬等大肌肉運動,消耗過多的精力,以保持穩定的情緒。此外,當孩子嚴重犯規時,可使用短暫的「隔離」手法,約二至三分鐘來引導孩子重新掌握自已。 在藥物的使用上,利他能(Ritaliln)是最常被使用來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藥在美國已被使用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藥在美國已被使用了二十五年,用來降低過動、改善注意力、並減少衝動產生。一般投藥後三十分鐘內可見到藥效,並持續約一至四小時;常建議在上學前投藥,以期改善臨床症狀,並幫助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其他藥物如降保適(Clonicdine)妥富腦(imipramine)等,也有人用來治療過動症,但臨床上效果較不明確。 在過去,對於兒進行為問題,往往在長輩的一句「只是過渡現象吧!等長大就好了」來一語帶過,然而不適時的處理,往往造成孩童自尊受損,行為偏差,甚而對日後的成長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父母及治療人員早日的介入協助導引,隨時注意狀況並給予適度的矯正,將可讓過動的孩童們恢復健康的心態與行為,發展出穩定的架構,不只有助於童年的成長,更有助於日後青春期以及成年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