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格連氏症候群 |
|
單 位: |
風濕免疫科 |
發 表 人: |
洪國棟 |
發表日期: |
2010/6/1 |
|
|
|
修格連氏症候群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因其主要症狀以眼乾、口乾等最為常見,通俗上也有人稱為乾燥症。修格連氏症候群命名來源起自於1933年時瑞典醫師亨利克 修格連(Henrik Sjogren)發現有一部分類風溼關節炎患者除了關節炎外,還會出現眼乾、口乾等症狀,因而命名為修格連氏症候群。雖然在1960年代醫師們發現修格連氏症候群不只是一些症狀的組合,而是一個可獨立且被定義的疾病,但目前醫學上仍依原始命名方式,稱為修格連氏症候群。 修格連氏症候群可分為原發性(無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與次發性(合併紅斑性狼瘡、類風溼關節炎、多發性肌炎等自體免疫疾病)。此病好發於年齡較大的女性(40-50歲),女性與男性比例約為9比1。 修格連氏症候群目前確切病因仍未完全了解,但普遍認為和免疫系統失調有關。其自體免疫主要攻擊的目標為外分泌腺,尤其是淚腺與唾液腺,造成淚腺與唾液腺受損,無法製造足夠的眼淚與唾液,引起眼乾與口乾的症狀。此外,修格連氏症候群可侵犯身體其他器官,包括皮膚、腸胃道、呼吸道、陰道、關節、腎臟,甚至神經系統也可能受到影響。 修格連氏症候群之症狀可能時好時壞,也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例如利尿劑、抗組織胺藥物、抗憂鬱藥物或安眠藥等均可能造成病患症狀惡化。此外,睡眠不足、壓力、疲倦等也可能使病患更不舒服。 修格連氏症候群診斷條件包含了:乾眼症狀,口乾症狀、乾眼測試反應異常、唾液腺侵犯、唾液腺病理切片、血清出現抗SSA 抗體或抗SSB 抗體等六項。須注意的是並不是有眼乾、口乾等症狀就等於是修格連氏症候群,必須加上唾液腺病理切片檢查、血清中出現抗SSA 抗體或抗SSB 抗體等證據支持有自體免疫致病機轉出現。 治療方面,依病患受侵犯部位,可使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改變病程之抗風濕藥物(如hydroxychloroquine、azathioprine、methotrexate)等藥物治療。此外,可使用不含保存劑之人工淚液緩解眼乾症狀,含保存劑之人工淚液因較具刺激性,較不建議使用。人工淚液滋潤時間往往較短,可配合夜間使用眼藥膏,增加眼睛濕潤時間。口乾之治療目前有pilocarpine 與 evimeline兩種新藥可刺激唾液分泌,但前提是病患需仍有部分唾液腺體未受破壞才有效。此類藥物常見的副作用有排汗增加、臉部潮紅、燥熱、心跳加速、腸道與膀胱蠕動增加等。病患因唾液減少,較易罹患蛀牙、牙周病與口腔念珠菌感染,應衛教病患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
|
|
|
|
最後修改時間:2013/2/18 下午 05:33: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