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性顱外磁刺激近年來作為新興的治療方式,逐漸受到民眾的注意。它以有別於傳統藥物與認知行為治療的模式,協助許多有精神情緒疾患的人們得到生活品質進一步改善。
因為它以電磁-磁電的感應方式,直接調控局部腦皮質與皮質下的神經傳遞物質與路徑,完成過去達不到的治療效益。透過治療頻率模式的調整,重複性顱外磁刺激誘發的腦部電流可局部增益或抑制腦部功能,以配合臨床治療需求。
目前我們國家開放重複性顱外磁刺激在憂鬱症的應用,但是世界各國已經讓這個新興治療方式在其他神經疾患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諸如: 慢性偏頭痛、腦傷與中風後遺症、焦慮症、強迫症等,其中不乏過去僅靠藥物與復健但療效有限的情況。
要注意的是,重複性顱外磁刺激分為有初期與後期效應。初期效應來自神經傳遞物質的變化,效果迅速,易達到高原期。後期效應來自神經突觸網絡的連結與建立,需要搭配原有的藥物與復健治療,輔以足夠的營養,經歷更長的時間,而緩緩展現效益。副作用方面一般來講極為輕微,多數為頭暈頭痛,少數有延續性的肌束抽動或自限性的抽搐發作。國際間的評論認為,即便面臨抽搐的副作用,最後治療的綜效還是正面的。不過,如果患者身體狀況孱弱,是不適合治療的,例如嚴重心衰竭、剛從全身性感染中復原,腦出血急性期等。
在我過去幾年為患者治療的經驗中,幫助了不少病患從困頓的狀態脫離出來,其中有幾個例子頗為難忘。一位初老的政府僱員,因為重度憂鬱,終日精神不濟、不發一語,一度足不出戶。因為無法耐受藥物的附加作用,治療的效果不佳,幾乎要丟了工作,拿不到足額退休金。接受了重複性顱外磁刺激後,數天之內與家人的交談增加,食慾改善。到了後面幾次的療程,他已可與治療人員聊天,最後重返職場。另一位老人家因腦傷後遺症,數個月後仍整日臥床、互動反應遲緩、情緒抑鬱。接受治療幾天之後,眼神改善,互動明顯增加,逐漸減少對呼吸器的倚賴時間。有位青壯年的先生,中風後2週仍整日臥床不動不語不理人,治療一周後,偶然在樓下復健室看到他在妻子陪同下來回步行,步伐已能穩定求快。問候一下,妻子笑容中,對患者增加了不少信心。
很重要的是,重複性顱外磁刺激因為其治療的原理,需要達到一定的治療次數,一般為10次,可依情況斟酌增減次數。目前政府並未給付治療費用,但是對於已接受積極的藥物與復健治療但回復有限,或急性期內欲爭取早期輔助治療的病患與家屬,是一個重要的選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