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神經外科 陳子勇院長
急性頸胸椎骨折脱位導致上肢或上下肢的脊髓神經受損,傳統上是以移除碎骨、血塊及修補破裂的脊髓膜,再加上骨釘固定為手術方式,但脊髓神經細胞死亡,供應氧氣及營養之血管斷裂皆是不可逆的損傷,也導致不少永久性的神經殘疾。
20多年來,包括美國、日本、中國、台灣等研究機構已進行不同來源之幹細胞、生長激素、分解酵素等動物及臨床試驗,因人體脊髓神經相較其他動物複雜且再生非常緩慢,更因人體臨床治療設限在損傷1年以上,細胞治療人體試驗成效遠不及動物實驗。
隨著再生醫學的進展下,間質幹細胞具有多功能的分化與修復能力,衛福部在2018年9月發布特管法,核准以「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為治療方式,本院為全國第3家申請通過醫院,患者不需奔波出國接受治療。
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是從患者骨髓幹細胞分離出來,在實驗室培養放大、增量後再打回患部,有助癱瘓者改善患肢之不適感,以及在功能上包括行動、感覺等有明顯改善。
適合治療對象條件包括:(1)20-80歲、(2)6個月至10年的受傷史、(3)神經學檢查至少1個月無進展、(4)下肢全癱及肛門會陰部無感覺、(5)神經損傷在頸七至腰二之間、(6)MRI顯示損傷在二個脊椎節内。
脊髓損傷後急性期以手術及藥物合併早期復健是標準的治療流程,但若持續1個月以上的完全殘疾,包括下肢全癱、大小便完全失能、軀幹以下感覺完全喪失時,就應尋求更積極的治療方式,包括細胞療法應即早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