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單位/發表人 : |
骨科 李芳材 |
發表日期: |
2005/11/28 |
|
|
人工關節問世至今四十多年,隨著學理、材料、設計及手術技術的進步,人工膝、髖關節置換已成為治療末期關節炎最有效的常規手術。
人工關節的金屬材質是最近廣被討論的議題,從早期的鎳、鉻合金,到近期的鈦合金及最近兩年成台議題的鉭合金,因各種金屬的物理特性,造成患者骨骼與人工植入物結合時間的長短及結合的穩定度有了改變。穩定與快速的結合絕對可以縮短患者恢復的時程,缺點是這些新的材質不在健保給之範圍內,民眾需額外負擔。
髖關節活動界面的材質磨損也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人工關節置換後的骨融蝕症是造成人工關節失敗必需再置換的主要原因,界面材料的磨損產成的微小顆粒,引發附近血清、細胞的反應,產生週邊骨骼破壞,以致人工關節效能受損。陶瓷是最不易發生磨損的材料,近年來已被製造成人工髖關節的骨小球及臼杯內襯,解決骨融蝕的問題。
年輕人或活動性大的老年人不得已需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陶瓷原件是一個最好的選擇,缺點還是一樣即目前需自費使用。
至於手術技術的進展又是另個大家關注的焦點,不明就裡的民眾常常被一些誇大的廣告性辭藻所惑,例如「五公分的刀口作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或「兩個一公分的刀口完成脊椎手術」等等,但民眾往往無能力瞭解小傷口隱含的危機,譬如說人工髖關節的原始目標是”持久性”及”穩定性”,一個成功的人工髖關節置換必需要讓患者用得夠久,經世界認可的數後十年內百分之九十五的置入關節可以維持正常功能。假如一個新發展的手術方式,其結果是犧牲持久性及穩定性,一使用二、三年就壞了或者術後一天到晚發生脫臼,必需頻繁的進出醫院,所付出的代價已喪失小傷口之目的了。
手術的過程一定會造成程度不等的正常組織損傷,絕非毫無損傷。而減創式手術並不一定適用每位民眾,與有經驗的醫師做深入的討論,再決定應進行手術的方式,謹記人工關節的「持久性」及「穩定性」才是關節置換的首要目標,能夠用減創的方式完成手術是醫師及病人的額外福利(Bonus),一昧追求小傷口,最後可能得到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悲慘結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