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冠狀動脈阻塞、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罹患族群雖然有年輕化的趨勢,但您知道嗎?即使是幼童,也可能因為罹患少見的「川崎病」(該病會侵襲心血管組織),引發如冠狀動脈阻塞、冠狀動脈瘤、中風等合併症,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光田綜合醫院最近兩個月就連續發現多例幼兒罹患罕見「川崎病」的個案,大部分年齡約在2~4歲左右,其中年齡最小且已引發冠狀動脈阻塞的孩子竟然只有10個月大,另一位4歲的病童則合併了腦中風的發生。
小兒科江國樑醫師表示,王小弟才剛滿四歲,日前因不斷發燒而到光田來看診,醫師診斷發現王小弟口腔黏膜發紅,舌頭上斑斑紅點,有「草莓舌」,手掌和腳掌出現末端水腫等症狀,而紅血球沉降指數(E.S.R) 與肝功能等檢查更是異常上升,亦與川崎病不謀而合。住院第二天,王小弟開始出現左側輕癱、下肢肌肉張力增加、手部蜷縮等中風的症狀,經腦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確定因川崎病導致輕微的阻塞性腦中風,好在即時施以免疫球蛋白、阿斯匹靈、腦循環改善劑及血管擴張劑等藥物治療後,症狀於兩週後都已復原,沒有留下明顯的後遺症。
另外一位才10個月大的張小妹也是連續發燒多日無法退燒,家長心急如焚的帶著她趕到光田醫院小兒科看診。院方安排孩子住院,當時抽血檢出白血球指數達1萬6,遠遠超過正常的4000~8000,而發炎指數更高達16,比健康的0.02高很多,同時小妹也出現結膜紅腫、淋巴腫大的症狀,透過紅血球沉降指數(E.S.R)和心臟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張小妹冠狀動脈幾乎完全阻塞,這種種典型症狀證明張小妹也罹患了「川崎病」。
江國樑醫師表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為日本川崎富作教授在1961年首度發現,這種疾病好發在5歲以下的幼童,以冬天及春天為好發季節。目前醫學上尚未明瞭其真正病因及發病機轉;其極可能是一種少見的自體免疫系統的全身性疾病,會造成病童持續5天以上的發燒,同時侵犯全身器官組織,對心臟血管系統傷害尤其嚴重,它會造成心肌炎、心包膜炎、甚至引起冠狀動脈瘤或阻塞,若未加以治療,恐怕會引發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而需要心臟移植來救命的危險情形。
根據2000年由台灣兒童心臟病基金會調查這項疾病的發生率顯示,台灣的年發生率已達每一萬名五歲以下幼兒有3.2名罹病的數值,呈逐漸增加的趨勢。雖然少見,但在這短短兩三個月內,光田醫院小兒科竟然連續發現了5例川崎病的個案,其中以王小弟及張小妹的症狀最嚴重,真的是非常少見。因此醫師特別要提醒家長注意孩童的健康狀況,除了持續5天以上的發燒為必要條件外,川崎病還會有以下症狀,若5項中有4項符合,就需要注意是否為該病引起。 1.眼結膜充血,但無分泌物。 2.口腔黏膜和唇部變化:唇部充血發紅、黏膜充血、草莓舌。 3.四肢變化:手掌和腳掌出現紅疹,末端水腫,發燒後脫皮。 4.頸部淋巴結非化膿性腫大,超過1.5公分。 5.各種形狀的紅疹子
如果心臟超音波等檢查發現有冠狀動脈瘤或堵塞等病變,只需再有上述三項臨床症狀,便可診斷為川崎病。另外患者接受常規血液檢查時偶有貧血、白血球增多及血小板增多現象,而發炎指數 (ESR、 CRP) 亦多會昇高。這些都可做為醫師診斷時的依據。
江國樑醫師表示,如果是症狀輕微的病童最好每3~5年回診一次,症狀嚴重的建議每半年就回診一次,有需要的話還要透過心導管等侵入性檢查來追蹤病況。孩子一旦發病,只要及早透過妥善的治療和往後的定期追蹤,仍能夠健康、快樂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