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外力導致關節脫臼時,傷者常常痛得哇哇大叫無法移動。但您知道嗎?家中寶貝若有新生兒髖關節脫臼的問題,不僅不會痛,還能正常翻身爬行,因此常常是到開始學走時,發現寶寶走路有一些跛行才發現問題。台中一位一歲兩個月大的李小妹出生之後成長發展都十分正常,不過近來李小妹開始學走時,家長竟發現孩子蹣跚走路搖晃的十分厲害,好像有長短腳。經醫師診斷後,發現李小妹是罹患了「新生兒髖關節脫臼」,且因為出生至今已過了一年多的時間,延遲發現已無法穿背帶矯正,只好接受難度高的髖關節脫臼復位手術治療。 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大甲光田小兒骨科鄭本岡醫師表示,在台灣,大約每一萬名新生兒就有15名有髖關節脫臼的問題,原因包括:胎兒在子宮內受到壓迫造成髖關節脫臼(如:子宮內較緊迫、羊水少)或臀位產(生產過程中會拉扯到腿及髖部)等,是屬於後天造成的。而女嬰因為女性荷爾蒙的關係,骨關節更柔軟,所以發生脫臼的比率又比男嬰高。台灣新生兒髖關節脫臼大部份可經由物理檢查加上超音波診斷出來。若能在出生後6個月內發現,通常只要穿著背帶數月就可以痊癒。但因為寶寶可正常翻身爬行,站立,較不易發現異常,一歲之後開始學走路時,可能所有嬰兒都是蹣跚走路,所以容易被忽略,等到父母發現好像有長短腳、跛行,此時才就醫通常為時已晚,必須要經由手術才能痊癒,而且手術難度高,術後仍可能留下如長短腳、髖關節發育不良及半脫位等令人遺憾的後遺症。
曾任芝加哥Rush 醫學中心小兒骨科主任也是前國家衛生研究院健康研究發展指導主任的郭耿南教授亦指出: 美國與台灣罹患率相當,但大部分都可早期經由小兒科醫師以物理檢查發現異常,轉介給小兒骨科醫師,並加上超音波診斷,初生兩三個月時就能被發現出來,早期發現常常只要穿背帶矯治2-3個月就能痊癒,延遲診斷率及手術量極少。現任台北醫學大學實證醫學中心主任郭耿南教授指出: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分析,目前台灣每年約有18萬新生兒,以發生率計算,推估每年約有270名髖關節脫臼新生兒,但台灣每年仍有約100幼兒是被延遲診斷(超過6個月),其中2/3以上都是一歲後才被診斷出來,只能接受困難的髖關節脫臼復位手術!
大甲光田醫院王迺輝院長也強調:在台灣,新生兒髖關節脫臼被延遲診斷的比率及手術治療率都偏高,大甲光田醫院過去17年,約有400多位幼兒髖關節脫臼接受手術治療,被延遲診斷出及接受手術治療的數量很大,對醫療充沛的台灣而言,是一大諷刺. 為此鄭本岡醫師也特別呼籲新生幼兒之家長還有小兒科及婦產科醫師都要對此疾病提高警覺。家長若發現小寶貝有兩腳不對稱,疑似長短肢或有一側髖關節外展受限,或大腿內側皮膚皺摺不對稱時,要儘快去醫院檢查,早期治療,以期減少手術之發生率,別讓寶貝留下終生跛行的遺憾。
而為了促進我國兒童骨骼醫療的發展,光田綜合醫院及小兒骨科醫學會在7/12日於溪頭舉辦103年小兒骨科學術研討會,會中將邀請到台灣各大醫療院所的權威醫師共襄盛舉,討論並交流現今小兒骨科相關資訊及診療技術。有鑑於醫療研究發展的需求,台中豐興鋼鐵公司林明儒董事長還特別到場捐贈醫學會30萬元的研究發展基金,也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更多人一起來關心未來主人翁的健康與成長!
|